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信息公开 > 环境导引

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2023-06-07|栏目:环境导引|浏览次数:160

芜湖市急救中心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目前新发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危害,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规定,根据中心实际情况,特拟定芜湖市急救中心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对传染病流行或暴发时的应急处置工作;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 

1.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2.传染病流行是指任何与时间和地点相关的传染病发病率增加超出了通常水平,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3.传染病爆发是指在同时或较短时间内,于同一病区或于某一病人群体中,出现数例或大量的同类传染病。 

4.新发传染病是指不明病原体,具有传播性的疾病。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中心职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或暴发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常备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坚持做好传染病疫情识别、诊断、预警、警戒,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 

1.组织保障 

在急救中心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应急组织体系各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及时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和物资,成立应急处理队伍,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保障。 

2.技术保障 

2.1.信息系统:应急处理体系的成员在突发事件处理期间应保持24小时通讯工具畅通;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正常。 

2.2.应急处理: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防范与救治能力。 

2.3.应急医疗救治: 中心要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治队伍的管理和培训。 

2.4.演练:中心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三、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成立急救中心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主任担任,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担任,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下设办公室。

2.组建急救中心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分为信息调度、医疗救治转送、车管、物资保障、督查工作等,各组按以下职责分工开展急救中心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1.信息调度科接疑似或确诊病例电话要求转送时,向总值班报告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派车。

2.2.急救科负责医务人员和司机的培训,随时做好重大传染病及突发疫情对病人的接诊和转运工作,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和司机要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在传染病患者需要转送时,根据需要进行医护人员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转送。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掌握传染病诊断标准, 参加预防、控制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工作调配安排。

2.3.车管科在传染病需要转送时,根据需要进行驾驶员人力调配。           

2.4.总务后勤科负责物资准备,中心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处理工作。 

2.5.中心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应急分队以应对突发事件。

一线科室应急加班次序:下夜2班-下夜1班-下夜2班2休-下夜1班2休-白班休-当天上夜2班-当天上夜1班。

②行政科室应急加班由该科室科长值守。

2.6.药房负责中心防治传染病药物及消毒物品的应用管理,及时为院前急救提供防治传染病药物信息。 

2.7.质控科负责各科室工作状况督查。

四、防控指南

(一)工作人员防护。

1.院前防护分级。工作期间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执行标准预防,根据接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调整所采取的个人防护级别。防护用品穿戴规范,适时更换,做好手卫生。

1.1. 标准防护(一般防护)。适用于日常转运普通患者的急救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医用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

1.2. 一级防护(基本防护)。适用于转运以发热和呼吸道相关症状为主诉的患者的急救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鞋、隔离衣、戴医用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级以上),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丁晴手套等,严格执行手卫生。每日工作结束时建议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1.3. 二级防护(加强防护)。适用于转运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医学隔离点密接人员等的急救人员。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医用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级以上)、双层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医用防护服、胶靴、靴套。消毒人员佩戴的外层手套建议佩戴长筒橡胶手套,防护服外加穿一次性防渗隔离衣或防水围裙。转运任务结束后严格按区域进行个人卫生处置,注意口、鼻腔黏膜和眼结膜的卫生与保护。

1.4. 三级防护(严密防护)。当急救人员为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等病例实施吸痰、气管插管等容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可采取三级防护,即在二级防护基础上加戴正压头套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在防护服外加穿防渗性隔离衣。

2. 手卫生要求。

2.1. 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要求,掌握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指征:戴手套和穿个人防护装备前;对患者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之后;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品或污染环境表面之后;摘脱个人防护装备时。

2.2.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可选用含醇速干手消毒剂或醇类复配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宜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双手,并按消毒剂说明书描述的消毒作用时间进行消毒。

2.3.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六步法洗手,然后可按上述方法进行手消毒。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或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应先洗手,再进行卫生手消毒。每次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时,双手至少揉搓15s,每一个步骤至少重复5-10次。

(二)救护车的清洁与消毒

1.消毒隔离基本要求

1.1. 转运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等病例时车辆、急救设备、担架应专车专用,建议使用负压救护车或负压隔离舱隔离转运。救护车的驾驶室与医疗舱应密封隔离。救护车医疗舱为污染区,驾驶室为潜在污染区,转运途中尽可能减少对驾驶舱的污染,避免交叉污染。医疗舱与驾驶室的清洁消毒应分区管理。

1.2. 转运患者时,应加强转运中及转运后车辆的开窗通风。负压救护车转运时应保持密闭状态,开启医疗舱高效过滤装置紫外线灯,空调系统调至内循环,舱内相对压强应维持在-30Pa至-10Pa,保证负压运转良好。负压隔离仓运转2min内应建立不小于15pa的负压。转运途中,如非必要,不得打开负压隔离舱。不具备负压系统的救护车参与转运时,车辆行驶时同时开启驾驶室和医疗舱的侧窗玻璃,可在车身外侧周围形成负压区,加速驾驶室与医疗舱的空气排出。工作人员工作时尽量处于上风位置。无独立冷暖空调系统的救护车,驾驶室和医疗舱的空调系统通风管道应严格密封隔离,禁止开启空调系统。

1.3. 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排除诊断者、治愈复阳患者可一车多例转运,疑似病例、密接者、发热患者、符合出院标准病例需一车一例转运。

1.4. 转运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救护车及车内设备、污染急救诊疗用品必须清洁消毒后再用于其他患者。转运车辆返站后停放在污染停车位进行终末消毒,清洁消毒完毕方能驶入清洁停车位。

1.5. 疫情期间,严格落实救护车随时消毒与转运后消毒,在不影响出诊的情况下一转运一消毒。救护车门把手、车内扶手等接触频次高、易污染的物表应增加消毒频次。救护车消毒顺序参照《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的规定,按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当发生血液、呕吐物、痰液等污物喷溅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1.6. 对于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用屏蔽保护措施,用于屏蔽保护的覆盖物(例如塑料薄膜、铝箔等)实行一用一更换;对于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合适的清洁与消毒产品。

1.7. 防护用品穿戴在清洁区进行,个人卫生处置时应在指定区域进行,遵循由污到洁的顺序按区域依次摘脱防护用品,摘脱防护用品动作应轻柔,污染面和清洁面分辨明确,注意手卫生,口罩最后摘除。

1.8. 所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救护车消毒方法

救护车因含较多金属配件,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合理使用。

2.1. 通风:在患者病情耐受的情况下,非负压救护车应加强转运中及转运后的开窗通风和/或机械通风。

2.2. 紫外线照射:用移动式或车载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按不少于1.5W/m3安装),因紫外线照射消毒易受温湿度、环境清洁程度影响,可适当延长照射消毒时间1小时以上。

2.3. 超低容量气溶胶喷雾消毒:转运发热或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需对转运车辆车内环境及物表进行空间-物表联合消毒。采用超低容量气溶胶喷雾器,使用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先表面后空间,循序进行。在空气及表面消毒时要求在密闭空间里形成浓雾并注意药物用量,喷至均匀湿润为度。具体用药量及密闭作用时间参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密闭消毒后注意通风与清洁。

2.4. 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转运发热或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采取的强化终末消毒措施。使用5%-8%过氧化氢喷雾消毒,用药量5-8ml/m3,密闭作用1小时-1.5小时,充分通风后清水擦拭。

2.5. 车内地面、物表消毒:转运普通患者(非发热、传染病患者)后,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救护车内环境及物表。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转运发热、有流行病学史、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后,使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救护车内环境及物表,作用至少30分钟后去氯清洁。驾驶室与医疗舱消毒清洁用具应严格区分使用。

擦拭消毒主要用于车内门窗、门把手、扶手、担架等形态不规则、多面体及表面光滑物表的消毒。地面应采用消毒液进行湿式拖擦。擦拭消毒需至少进行2遍,小面积的物表可选用75%乙醇消毒液擦拭,作用3分钟以上。喷洒消毒是使用小型喷壶喷洒消毒剂,用于消毒医疗舱内壁、门窗、地面及物体表面,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进行,喷药量以喷至表面湿润,消毒液均匀覆盖于物表、地面为宜。喷洒的同时用消毒液擦拭和拖地,使消毒液均匀覆盖于需消毒的物表、地面。

2.6. 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等病例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的消毒:少量的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处理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清除污染物后,应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去氯清洗。

2.7.车载设备、急救用品的消毒:氧气湿化装置、呼吸机管道、负压吸引管道等用品建议采用一次性医用耗材。出诊箱、车载担架等采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耳温计、听诊器、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可用75%乙醇或同等效果的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应擦拭2遍。不能采取以上消毒方式的用品(手机、精密仪器等)用透明塑料膜、袋密封,每次更换。其他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2.8. 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内层刷手衣裤等纺织品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同时进行洗涤消毒30min,并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需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防护面罩使用75%乙醇溶液或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洁洗净后晾干备用。

2.9. 负压救护车过滤除菌系统的滤器或滤材应及时请专业清洗维修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并定期检修、更换;清洗消毒可用有效氯浓度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或直接喷洒至完全浸湿,作用60分钟,再进行清洗。更换下来的废弃过滤器或滤材按医疗废物处置。

3. 执行不同任务的急救车辆消毒流程

3.1. 日常急救转运车辆:指接诊和转运日常普通急症患者(非明确传染病、发热及有流行病学史或可疑流行病学史的患者)相关任务的救护车。

消毒流程:转运途中根据条件及患者病情开窗通风和/或打开排气扇→完成任务,返回途中开窗通风和/或打开排气扇→返回急救站由专人处理车内明显污物、医疗垃圾等→使用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扶手等患者重点接触的部位物表,消毒车内地面,对使用后的急救医疗设备、物品进行消毒→在指定个人卫生处置区域摘脱防护用品→做好消毒、医废处置记录。

3.2. 转运发热等患者的急救车辆:指接诊、转运发热、有流行病学史或可疑流行病学史患者、可疑传染病或确诊传染病患者等高风险患者转运任务的车辆,需严格实施终末消毒。转运后需进行一次彻底的车内空间、环境的终末消毒和外部整车的清洗,完全消灭病人所播散的、遗留在救护车车内环境上的存活的病原体,确保车内环境安全,降低后续转运患者及急救人员感染风险。有条件者可使用气化/干雾过氧化氢等设备进行消毒。

消毒流程:

①完成任务后,非负压救护车返回途中根据条件可开窗通风和/或机械通风,负压救护车应保持门窗密闭,负压持续开启。如负压车内配备车载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器,可由驾驶员在驾驶室操作,关闭负压,开启消毒装置并计时(医疗舱无人状态下)。

②车辆返回洗消地点,驾驶室的车钥匙、通信手机、出诊移动终端设备等物品应放在指定地点待专人消毒,严禁带入个人卫生处置区域;车外部门把手等部位应重点消毒,可用75%乙醇消毒液或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后去氯清洁。

③驾驶室消毒。可参照医疗舱消毒方法,宜选用擦拭方式消毒或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器消毒。注意对驾驶室仪表盘、GPS显示屏等装置的保护,建议使用75%乙醇消毒液擦拭消毒。

④医疗舱消毒。可使用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500mg/L二氧化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车内环境、物表,作用30分钟后去氯清洁,配合紫外线辐照设备空气照射消毒≥1小时,达到终末消毒效果。有条件者,可使用超低容量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或汽(气)化/干雾过氧化氢消毒器喷雾消毒,达到静置密闭时间后,再通风、清洁。注意不能用消毒剂喷雾消毒的车载精密仪器设备,应用一次性隔离单覆盖。去除隔离单后,再用腐蚀性较小的有效消毒剂如75%乙醇消毒液等进行擦拭消毒。一次性隔离单按照医疗废物规范处置。  

⑤进行车外部冲洗。

⑥救护车消毒、清洁完毕,驶入清洁停车区(加强通风)。

(三)院前急救调度、救治转运工作防控

1. 调度流调筛查

(1)疫情期间,落实120调度“首问”流调筛查,120调度员接警时,对所有患者询问流行病学史,排查发热及干咳、乏力等相关呼吸道症状,增加进口冷链从业人群筛查问询,根据情况调派相应的车辆执行急救任务,亦应将相关可疑情况告知车组医务人员,以提前做好相关防护。

流调问询内容:

是否有发热(T≥37.3)和/或有无干咳、乏力、腹泻、味觉减退等症状体征;

②发病前14天内是否去过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

③发病前14天内是否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或无症状感染者;

④发病前14天内是否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

⑤是否有聚集性发病(聚集性发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⑥是否为进口冷链相关从业人员。

(2)因发热拨打“120”急救电话,经120救护车转运至发热门诊就医的,院前急救机构要做好交接和登记,同时将患者转运信息报告本区县领导小组(指挥部),信息应包括患者姓名、地址、年龄、症状、就诊医院等。因发热拨打“120”未实施转运的,院前急救机构核实后,将患者准确信息报告本区县领导小组(指挥部),由领导小组(指挥部)组织做好防护后引导其去发热门诊就诊。

2. 救治转运防控

(1)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应做好评估、准备,保证转运的顺畅性,缩短转运时间和接触时间,最大限度降低转运对患者病情的影响以及转运人员的风险。

①检测负压车功能状态。转运车内应配备必备的消毒及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医用外科口罩等备用防护用品、含氯消毒剂、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湿巾、清洁吸附巾、呕吐物污物桶、感染性医疗废物桶等。

②充分评估病情,合理配置急救人员与设备、物品。根据是否需要医疗处置、患者是否需要氧疗、是否需要呼吸和/或循环支持、转运人员气溶胶暴露风险等因素,评估转运任务风险程度,准备必要的急救设备、物品,特殊药品和器材、设备按专家组建议特别配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车内装备,限制参与转运人员人数,降低感染风险。任务对应的急救转运人员专业技能应充分考虑其技术职称、临床专业、穿脱防护与消洗能力、生命支持技术能力、急救设备使用能力,合理配置急救转运人员。

(2)救治转运防控

①疫情防控期间,应限定陪护家属不超过1人。接诊非急症患者应查验患者及家属健康码并测量体温,并进行首诊“流调”及健康问询。病情允许应要求其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急救人员应为没有佩戴口罩的患者及家属提供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并指导其正确佩戴。依据问诊结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查体及必要的辅助体格检查。根据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结果,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得出初步诊断,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若病情允许,患者在鼻导管吸氧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口罩。普通氧疗时不建议湿化,避免增加气溶胶的产生。救治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可免查验健康码及测温,避免延误救治,急救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

②接诊的发热患者执行就近转送原则,转送至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与发热门诊接诊人员做好病人交接登记。具有可疑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应提前告知接诊发热门诊,做好特殊接诊准备,并做好相关信息登记上报。

③转运新冠确诊、疑似等病例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并尽量减少患者呼吸道飞沫产生的机会。呼吸机及其相关配件在使用中易出现携带病原体的飞沫或气溶胶播散,要高度警惕机械通气操作传播风险。

④转运途中保持行驶平稳,减少颠簸造成患者或急救人员的不适,防止出现呕吐,减少转运风险。

⑤执行转运任务时,个人防护措施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救治转运过程,直至按规程脱下防护装备。除手套破损等暴露特殊情况,禁止在车内随意摘脱、调整防护用品、饮食等活动。接触患者进行相关操作后,应及时进行卫生手消毒。

⑥针对拒绝去医院的患者或陪同送院家属,应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及日常防护措施的健康宣教工作。

五、应急响应及应急管理程序与措施

1.转运流程

120接警、识别---报告中心总值班后发命令单给医疗车组---穿戴安全防护物品---出车至医疗机构接患者---患者戴口罩和手套---将患者安置在救护车内转送至接收医疗机构、签患者转送交接单---返回---车辆及设备消毒---人员防护消毒。

2.穿戴与脱防护用品流程

2.1.穿戴防护用品流程:

洗手或手消毒----穿工作服----戴防护口罩----戴工作帽----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戴手套

2.2.脱防护用品流程

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摘工作帽---摘防护眼镜---摘防护口罩---脱隔离衣---洗手或手消毒---脱工作服

2.3.医务人员、驾驶员等清洁消毒

手消毒---淋浴---换干净衣服

2.4.救护车清洁消毒

关闭门窗---3%来苏尔溶液喷洒封闭一小时后开门窗通风。

3.急救中心传染病的突发事件应急报告电话:0553-3844120

六、应急领导小组成员

  长: 张海龙 

副组长:陈  浩

  员:左娜琴      王飞凤  李骏图    

   连燕平

该文件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突发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标签:全部

芜湖市急救中心 版权所有 2010-2022  ICP备案:皖ICP备12013161号-3
行政联系电话:0553-3887547 业务联系电话:0553-120 投诉举报电话:0553-3865533 邮编:241000
地址:芜湖市鸠江区赤铸山东路与徽州路交叉口处
网站地图 

网站建设芜湖市锦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皖公网安备 34020702000234号